1.多态
对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
1.1多态实现条件
多态实现的三个必要条件
- 必须在父类的继承体系下
- 子类必须要对父类中方法进行重写
- 通过父类的引用调用重写的方法
当使用多态方式调用方法时,首先检查父类中是否有该方法,如果没有,则编译错误。如果有,再去调用子类的同名方法。
1.2向上转型和向下转型
1.2.1向上转型
概念:创建一个子类对象,将其当成父类对象来使用。
语法格式:父类类型 对象名 = new 子类类型()
Animal animal = new Cat("元宝",2);
animal是父类类型,但可以引用一个子类对象,因为是从小范围向大范围的转换。
向上转型的几种方法:
- 直接赋值
- 方法的传参
- 方法的返回值
注意事项:
- 通过父类的引用,调用子类特有的方法是无法直接调用的,这里只能调用父类自己的。
class Animal{ public String name; public Animal(String name){ this.name = name; }}
class Dog extends Animal{ public Dog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}
class Cat extends Animal{ public Cat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}
public class Test { //方法二:方法的传参 public static void function(Animal animal){ } //方法三:返回值 public static Animal function2(){ Dog dog = new Dog("Papy Dog"); return dog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//方法一:直接赋值 Animal dog = new Dog("Papy Dog"); Cat cat = new Cat("Papy Cat"); //方法二:方法的传参 function(cat); //方法三:返回值 Animal dog2 = function2(); }}
1.2.2向下转型
将一个子类对象经过向上转型之后当成父类方法使用,再无法调用子类的方法,但有时候可能需要调用子类特有的方法,此时:将父类引用再还原为子类对象即可,即向下转换。
继续根据向上转型的类举例:
class Animal{ public String name; public Animal(String name){ this.name = name; }}
class Dog extends Animal{ public Dog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}
class Cat extends Animal{ public Cat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}
public class Test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{ Dog dog = new Dog("Papy Dog"); Cat cat = new Cat("Papy Cat"); Animal animal = new Dog("Papy Dog"); //向上转型 Dog dog = (Dog)animal; //合法的向下转型 //cat = (Cat)animal; //非法的向下转型 }}
注意向下转型的要求:
- 必须先有向上转型(前提)
- 对象的真实类型必须是目标子类或者其子类
- 需要强制类型转换(Cast)
- 推荐
instanceof
检查类型(安全转型方式)
if (a instanceof Dog) { Dog d = (Dog) a; d.bark();}
来个比喻呢就是
- 向上转型:你把 “iPhone” 当成 “手机” 来用,没问题。
- 向下转型:你把 “手机” 强行当成 “iPhone” 用,只有当它本来就是 iPhone 才行,如果本来是 “小米”,那么立马报错。
1.3重写与重载
1.3.1重写
class Animal{ public String name; public Animal(String name){ this.name = name; } public void eat(){ System.out.println("Animal在吃饭"); }}
class Dog extends Animal{ public Dog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 public void eat(){ System.out.println("Dog在吃饭"); }}
//输出结果:Dog在吃饭
以上例子构成了重写,按规则是要调用父类的eat的,但是构成了动态绑定(伏笔)
重写(override):也称为覆盖。重写是子类对父类非静态、非private修饰,非final修饰,非构造方法等的实现过程进行重新编写, 形参列表与被重写方法的参数列表必须完全相同。
方法重写的规则:
- 子类在重写父类的方法时,一般必须与父类方法原型一致: 返回值类型方法名 (参数列表) 要完全一致
- 被重写的方法返回值类型可以不同,但是必须是具有父子关系的
- 访问权限不能比父类中被重写的方法的访问权限更低。例如:如果父类方法被public修饰,则子类中重写该方法就不能声明为 protected
- 父类被static、private修饰的方法、构造方法都不能被重写。
- 重写的方法, 可以使用 @Override 注解来显式指定. 有了这个注解能帮我们进行一些合法性校验. 例如不小心将方法名字拼写错了 (比如写成 aet), 那么此时编译器就会发现父类中没有 aet 方法, 就会编译报错, 提示无法构成重写.
对第二点解释:
class Parent { Number getValue() { return 1; }}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{ @Override Integer getValue() { return 2; } // OK,Integer 是 Number 的子类}
1.3.2重写与重载的区别
区别点 | 重载Overload | 重写Override |
---|---|---|
参数列表 | 必须修改 | 一定不能修改 |
返回类型 | 可以修改 | 一定不能修改[除非构成父子类关系] |
访问限定符 | 可以修改 | 可以减少或删除,一定不能抛出新的或者更广的异常 |
访问 | 可以修改 | 一定不能做更严格的限制(可以降低限制) |
重写的原则:
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类,尽量不要进行修改。最好的方式是:重新定义一个新的类,来重复利用其中共性的内容,并且添加或者改动新的内容。
- 父类:DrinkMachine(饮料机)
class DrinkMachine { public void makeDrink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制作普通饮料"); }}
- 子类:CoffeeMachine(咖啡机)
class CoffeeMachine extends DrinkMachine { @Override public void makeDrink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制作咖啡"); }}
eg:比如饮料机。父类:DrinkMachine 子类:咖啡机CoffeeMachine,如果直接改DrinkMachine
的makeDrink()
方法把“普通饮料“换成”咖啡“,那以后所有买饮料的人都只能喝咖啡了, 果汁党就会抗议 😂。
正确做法应该就是新建CoffeeMachine
,只改子类逻辑,不影响父类
1.3.3动态绑定与静态绑定
**静**态绑定:也称为前期绑定(早绑定),即在编译时,根据用户所传递实参类型就确定了具体调用那个方法。典型代表函数重载。
动态绑定:也称为后期绑定(晚绑定),即在编译时,不能确定方法的行为,需要等到程序运行时,才能够确定具体调用那个类的方法。
解释如下:
class Parent { void hello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Parent hello"); }}
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{ @Override void hello() { System.out.println("Child hello"); }}
public class Main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Parent p = new Child(); // 向上转型 p.hello(); // 打印什么? }}
(1)编译期
- 编译器只知道
p
的静态类型是Parent
,所以它会去Parent
类中查找有没有hello()
方法。 - 查到以后,编译器就说:“行,这个调用是合法的。”
- 但 它不会决定最终调用哪个版本。
👉 所以编译期只检查 方法是否存在,但不绑定到具体实现。
(2)运行期
- 运行时,
p
实际上引用的是一个Child
对象。 - Java 虚拟机(JVM)在调用
p.hello()
的时候,会根据 对象的真实类型(运行时类型) 来决定到底执行Parent.hello()
还是Child.hello()
。 - 因为
Child
重写了hello()
,所以 JVM 调用的是Child
的版本。
这就是动态绑定(Dynamic Dispatch)
JVM底层原理
在JVM的方法区(Java8后都是元空间Metaspace)里,每个类都会有一张方法表 (Method Table,类似 C++ 的 vtable) 。
1.类加载时:
- JVM 为
Parent
类建立方法表,里面有hello -> Parent.hello
的映射。 - JVM 为
Child
类建立方法表,发现hello
被重写了,就把hello -> Child.hello
替换掉。
2.对象创建时:
- 当
new Child()
执行时,对象头里会有一个指针,指向Child
的类信息(包括方法表)。
3.方法调用时:
执行 p.hello()
,JVM 并不会直接调用 Parent.hello()
,而是:
- 看
p
的运行时类型 → 发现它指向Child
- 在
Child
的方法表里查找hello()
→ 找到Child.hello()
→ 调用它。
👉 因此,真正起作用的是 运行时对象的类信息 + 方法表查找,而不是变量的声明类型 。
我们可以类比为:
编译期:老师点名检查->”这个学生‘回答问题’的功能吗?“(有)
运行期:真正回答问题的是具体学生,可能每个人回答的方式不同。
1.4回顾多态
1.4.1多态思想
class Animal{ public String name; public Animal(String name){ this.name = name; } public void eat(){ System.out.println(this.name+"在吃饭"); }}
class Dog extends Animal{ public Dog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 @Override public void eat(){ System.out.println(this.name+"在吃饭"); }}
class Cat extends Animal{ public Cat(String name){ super(name); } @Override public void eat(){ System.out.println(this.name+"在吃饭"); }}
public class Test{ public static void func(Animal animal){ animal.eat(); }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Dog dog = new Dog("Papy Dog"); Cat cat = new Cat("Papy Cat"); func(dog); func(cat); }}
输出结果:Papy Dog在吃饭Papy Cat在吃饭
调用同一个方法,得到不同的结果(多态思想)
1.4.2多态的优缺点
优点:
public static void drawShapes() { Rect rect = new Rect(); Cycle cycle = new Cycle(); Flower flower = new Flower(); String[] shapes = {"cycle", "rect", "cycle", "rect", "flower"}; for (String shape : shapes) { if (shape.equals("cycle")) { cycle.draw(); } else if (shape.equals("rect")) { rect.draw(); } else if (shape.equals("flower")) { flower.draw(); } }}
我们使用多态的话,就能优化一下我们的代码
public static void drawShapes() {// 我们创建了一个 Shape 对象的数组. Shape[] shapes = {new Cycle(), new Rect(), new Cycle(), new Rect(), new Flower()}; for (Shape shape : shapes) { shape.draw(); }}
缺点:
多态的缺陷—代码的运行效率降低
1.属性没有多态性
当父类和子类都有同名属性的时候,通过父类引用,只能引用父类自己的成员属性
2.构造方法没有多态性
以上是我关于Java多态的笔记分享,
感谢你读到这里,这也是我学习路上的一个小小记录。希望以后回头看时,能看到自己的成长~